夏商时期,市境属“淮夷”之地。西周时期,市境大部为州来国所辖,南部地区分属六、蓼;春秋末期,诸侯纷争。周襄王三十年(公元前622年)楚灭六、蓼,市境南部入楚;周景王十六年(公元前529年)吴灭州来,市境属吴;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,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,求救于吴。周敬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493年),在吴国的支持下,蔡国迁都于州来,改州来为下蔡。战国初期,周贞定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447年),楚惠王灭蔡,市境属楚。战国末期,楚考烈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241年)迁都于寿春,改寿春为郢,市境为楚国都城。楚王负刍五年(公元前223年),秦灭楚。秦始皇帝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,秦统一六国,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(郡治寿春),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。
汉高祖四年(公元前203年),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,首置淮南国,都六(今六安),辖九江、庐江、衡山、豫章4郡。高祖十一年(公元前196年),英布获罪伏诛,改封刘长为淮南王,都寿春(今寿县)。
孝文六年(公元前174年),刘长获罪流放,死于途中。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。孝文十六年(公元前164年),淮南国一分为三:淮南、衡山、庐江,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,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,都寿春。汉武帝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,刘安获罪自尽,废淮南国,复为九江郡,治寿春。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,置十三州刺史部,属扬州刺史部驻九江郡,寿春为九江郡治所。西汉时期,市境先后属淮南国、九江郡所辖,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。
东汉时期,市境属九江郡所辖,分属寿春县、下蔡县。三国时期,曹魏设淮南郡,寿春为郡治兼扬州治所。其后,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,明帝青龙元年(233年)移治合肥新城。其间,市境为淮南郡所辖。
西晋初年,扬州治迁建邺,淮南郡迁治于寿春,市境为其所辖。永嘉乱起,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,江淮郡县大批废弛,北人南迁。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,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。孝武帝时,因避帝后郑阿春名讳,改寿春为寿阳。
南北朝期间刘宋、南齐、萧梁沿袭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。市境淮河以南先后有豫州、南梁郡等侨置郡县。北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时,市境淮河以南复为淮南郡所辖,淮河以北属汝阴郡下蔡县。
隋开皇八年(588年)置淮南行台尚书省,治所寿春;次年灭陈,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置淮南郡,寿春为郡治所。
唐置淮南道,市境淮河以南属淮南道寿州所辖。天复二年(902年),唐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,都扬州,寿州为吴国地。淮河以北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。
五代初,吴王天祐四年(907年)置寿州忠正军节度使。吴天祚三年(937年)南唐代吴,以寿州置清淮军节度使。后周显德四年(957年)世宗拔寿州,置忠正军节度使,徙军治、州治于下蔡(今凤台),称北寿春,寿州称南寿春。
北宋置淮南路,市境属淮南路寿州(治下蔡)所辖。熙宁五年(1071年)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,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。徽宗政和六年(1116年)升寿州为寿春府,府治在北寿春(下蔡)。
南宋绍兴十一年(1141年),宋金和议,以淮河、大散关为界,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,淮河以南为宋地。金以下蔡为寿州,置防御使,隶汴京路(后改称南京路);宋置安丰军,治安丰县,寿春隶安丰军;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复置寿春府,隶淮南西路,寿春为府治,兼制安丰军。
元代,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,分属寿春、下蔡两县所辖。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建怀远县,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。
明代,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,分属寿州(包括今凤台县)、怀远县。
清初,市境属江南行省凤阳府,分属寿州、怀远县所辖。顺治十八年(1661年)置江南省左、右承宣布政使司,凤阳府隶属左司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称安徽布政使司。雍正十一年(1733年)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,辖故下蔡县地,同城分治。同治三年(1864年)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(今城关)。同治四年(1865年),安徽置3道,市境隶属凤颍六泗道(后改为皖北道)凤阳府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废道府,市境分属寿县、凤台、怀远县。民国3年(1914年),市境属安徽省淮泗道(治凤阳县)。民国21年(1932年),市境隶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,专员驻寿县;民国27年(1938年)改属第三区,专员先后驻立煌(今金寨)、六安;民国29年(1940年),第三区改为第二区。其中有“淮南三镇”之称的田家庵、大通、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。
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。市境分属淮南矿区、寿县、凤台县。1949年3月,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;4月,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。1950年9月,建县级淮南市。1952年6月,建立省辖淮南市。1977年1月,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;1999年11月,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。今市辖田家庵、大通、谢家集、八公山、潘集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。2004年7月,孔店乡、三和乡、曹庵镇、史院乡、孤堆乡、杨公镇、孙庙乡由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、田家庵区、谢家集区。
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;2016年1月,寿县正式划归淮南市。
地理位置
淮南市位于东经116°21′5″~117°12′30″,北纬31°54′8″~33°00′26″之间,地处安徽省中北部,东与滁州市毗邻,东南与合肥市接壤,西南与六安市相连,西与阜阳市相接,北与亳州市、蚌埠市交界。最东端位于大通区孔店乡王祠村以东、高塘湖中心线上,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,最南端位于寿县三觉镇冯楼村槐树庄以南与六安市金安区接壤处,最北端位于凤台县与蒙城县、利辛县交会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上。市人民政府驻田家庵区和风大街88号,电话区号0554,邮政编码:232063,距省会合肥市区95公里。
辖区东西最长距离80.23公里,南北最长距离122.68公里,总面积5533平方公里。
地质地貌
市境在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断带(即华北地台豫淮褶皱带)东部的淮南复向斜。东界为郯庐断裂,西临周口坳陷,北接蚌埠隆起,南邻合肥坳陷,南北为洞山断裂和刘府断裂夹持。区内构造以北西西向构造占主导地位,受后期强烈改造,但总体形态变化不大,复式向斜内次一级褶皱及断裂发育。地质演化历史可分为前震旦纪、震旦纪—三叠纪、侏罗纪—第四纪3个阶段,前震旦纪,淮南地壳处于活动阶段;震旦纪—三叠纪属于剧烈运动时期,先后经历了蚌埠、凤阳、皖南、加里东、华西力、印支等运动。其间地壳几度隆起沉降,形成了海陆交互相地层。特别是晚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,成为煤炭资源良好的生成条件,从而形成了境内大量的煤炭资源。侏罗纪—第四纪,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,逐渐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征。
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,淮河以南为丘陵,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,以寿县为例,北、中部为淮河冲积平原;西北部为沿淮河、淠河洼池;东南部为岗地。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不连续的低山丘陵,环山为一斜坡地带,宽约500米~1500米,坡度10°左右,海拔40米~75米;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,宽500米~2500米,海拔30米~40米,坡度2°左右;舜耕山以北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,宽2500米~3000米,海拔25米以下,坡度平缓;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,宽2000米~3000米,海拔17米~20米,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浅滩。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,东为高塘湖一、二级洪冲积阶地,西为瓦埠湖一、二级洪冲积阶地;中为丘陵岗地。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,淮河以北平原地区为河间浅洼平原,地势呈西北东南向倾斜,海拔20米~24米,对高差4米~5米。
气 候
【概况】2018年年平均气温与历年持平,年降水量比历年偏多4成,年日照略少。1月气温显著偏低,3月气温偏高,其余月份较历年正常;1月、5月、11月和12月降水量异常偏多,8月降水量显著偏多,3月降水量偏多,10月降水量异常偏少,7月和9月降水量偏少,其余月份较历年正常。全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雪、低温冰冻、暴雨、台风、大风、雾霾等。综合评价本年气候基本正常。
气象要素
【气温】2018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6.1℃,与历年平均16.1℃持平。1月显著偏低2.1℃,3月偏高2.0℃,其余月份较历年正常。春季平均气温16.8℃,较历年15.9℃偏高0.9℃,夏季平均气温27.5℃,较历年27.1℃偏高0.4℃,秋季平均气温17.2℃,较历年17.3℃略低0.1℃,冬季平均气温3.3℃,较历年4.1℃偏低0.8℃。年高温日数18天,较历年14天偏多4天。年极端最高气温36.7℃,出现在7月24日;年极端最低气温-9.4℃,出现在1月12日。上年度终霜出现在3月9日,本年度初霜出现在12月9日,全年无霜期274天,较历年243天偏多31天。12月7日出现初结冰现象。
【降水】年降水量1383.5毫米,较历年964.3毫米偏多4成。月降水量较历年异常偏多的月份有1月、5月、11月和12月,分别偏多1.6倍、4倍、1.3倍和2倍,8月份显著偏多6成,3月份偏多4成,10月份异常偏少8成,7月和9月均偏少近5成,其余月份较历年正常。春季降水量536毫米,较历年期193.4 毫米异常偏多1.8倍,夏季降水量493.6毫米、秋季降水量167.8 毫米,均较历年正常,冬季降水量162.7毫米,较历年96.5毫米显著偏多近7成。年降水日数122天,暴雨日数7天(日降水量≥50.0 毫米,下同),其中大暴雨日数1天(日降水量≥100.0 毫米,下同),即6月28日110.3毫米。全年1月份和12月份出现降雪天气,年雪日数15天,全年积雪日数23天。
【日照】年日照时数为1970.6小时,比历年2063.2小时偏少92.6小时。年日照百分率为45%,日照充足天数(日日照率>60%)168天,日照不足天数(日日照率<20%)131天。
气象灾害
全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雪、低温冰冻、暴雨、台风、大风、雾霾等。暴雪和低温冰冻:1月份出现了两次降雪过程,3-8日和25-28日。3-8日过程降水量47.2毫米,最大积雪深度30厘米,积雪现象维持了13天,据统计,全市30个乡镇17459人受灾,农作物受灾面积753公顷,房屋倒塌13户23间,严重损坏房屋损坏6户6间,因灾死亡羊只145只,直接经济损失4978万元,其中农业损失964万元,工矿业损失2264万元,家庭财产损失1589万元;25-28日过程降雪量25.9毫米,最大积雪深度18厘米。市凤台县102亩大棚受灾,棚内因低温影响产生冻害,46户大棚种植户遭受了经济损失,损失约为302万元。1月和2月初共有22天平均气温在0℃以下,1月极端最低气温-9.4℃,2月极端最低气温-6.7℃。台风:8月出现2次影响较严重的台风,分别是12-13日“摩羯”和16-18日“温比亚”。12日夜里到13日受“摩羯”影响,过程降水量 73.3毫米,极大风速17.4米/秒(13日);16-18日受“温比亚”影响,过程降水量106毫米,极大风速19.5米/秒(17日),受“温比亚”台风及上游泄洪影响,淠河外河水位上升,内河水出不去,造成淮南市寿县隐贤镇、三觉镇水稻、玉米、花生等农作物受灾。经统计,目前全县共有13400人受灾,农作物受灾面积1794公顷,其中成灾1132公顷,直接经济损失991.2万元,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91.2万元。暴雨:5月5-6日、5月25日及7月27日全市出现了暴雨,降水量分别为139.6毫米、78.7毫米和55.4毫米;6月28日全市出现了大暴雨,降水量110.3毫米,城市内涝严重、农田渍涝等(台风引起的暴雨除外)。
其他灾害性天气有:大雾:全年共计25天出现大雾,低于500米的大雾共计16天;低于200米的大雾共计14天;低于50米的大雾共计2天,分别是1月17日和11月26日。大风:5月16日出现大风,极大风速25.3米/秒(台风引起的大风除外)。冰雹:5月16日17时25分出现冰雹,出现时长3分钟。霾:全年共计6天出现霾。
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
自2018年1月3日17时40分,淮南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)III级应急响应。4日9时00分起,将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)Ⅲ级应急响应变更为Ⅱ级。5日9时00分起,将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)Ⅱ级应急响应变更为Ⅳ级。7日13时30分起,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)Ⅳ级应急响应。
自1月7日20时30分,淮南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(低温冰冻)III级应急响应。12日13时起,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低温冰冻)III级应急响应。
1月24日12时00分起,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)IV级应急响应,25日8时起,将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)IV级应急响应变更为Ⅲ级,25日17时,将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)Ⅲ级应急响应变更为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、低温冰冻)Ⅲ级;28日11时起,将重大气象灾害(暴雪、低温冰冻)Ⅲ级应急响应变更为重大气象灾害(低温冰冻)Ⅲ级应急响应。2月5日11时30分,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低温冰冻)Ⅲ级。
5月5日15时淮南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暴雨)Ⅳ级应急响应。7日09时淮南市气象局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暴雨)Ⅳ级应急响应。
7月4日21时30分淮南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暴雨)Ⅳ级应急响应。6日12时淮南市气象局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暴雨)Ⅳ级应急响应。
淮南市气象局决定自8月2日11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台风)IV级应急响应,于决定自4日20时30分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台风)IV级应急响应。
8月12日12时淮南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台风)Ⅳ级应急响应。14日9时30分淮南市气象局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台风)Ⅳ级应急响应。
8月16日12时淮南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台风)Ⅳ级应急响应;18日17时30分起,将重大气象灾害(台风)Ⅲ级应急响应变更为IV级;8月19日22时淮南市气象局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台风)Ⅳ级应急响应。
淮南市气象局决定自11月26日10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大雾)Ⅲ级应急响应。淮南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,11月24日0时起将11月23日0时发布的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,同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。淮南市气象局决定自2018年12月4日08时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大雾)Ⅲ级应急响应。
12月29日15时淮南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(低温)Ⅳ级应急响应。2019年1月1日17时淮南市气象局解除重大气象灾害(低温)Ⅳ级应急响应。
人 口
截至2018年11月30日,全市总户数1235455户,总人口3896616人,总人口较上年增加1004人。全市城镇人口1690649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43.39%,比上年底1632068人增加58581人。全市共出生50635人,男26487人,女24148人,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,出生率为13.0‰,比上年下降2.6个千分点;全市共死亡31320人,死亡率为8.0‰,比上年下降2.6个千分点;全市人口自然增长19315人,自然增长率5.0‰,与上年持平;全市总迁入人口44001人,总迁出62312人,机械增长率为负增长4.7‰,比上年上升0.9‰。
行政区划
淮南市辖寿县、凤台县2个县,大通区、田家庵区、谢家集区、八公山区、潘集区5个市辖区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,共8个县级行政区;下设19个街道、58个镇、13个乡,共90个乡级政区;下设2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、829个村民委员会。
寿县辖寿春镇、安丰塘镇、安丰镇、板桥镇、保义镇、茶庵镇、大顺镇、丰庄镇、涧沟镇、刘岗镇、三觉镇、双庙集镇、双桥镇、瓦埠镇、小甸镇、炎刘镇、堰口镇、隐贤镇、迎河镇、众兴镇、正阳关镇、窑口镇22个镇,八公山乡、张李乡、陶店回族乡3个乡,共25个乡级政权;下设11个居民委员会,269个村民委员会。
凤台县辖城关镇、凤凰镇、顾桥镇、桂集镇、新集镇、岳张集镇、朱马店镇、杨村镇、丁集镇、刘集镇、大兴镇、尚塘镇12个镇,古店乡、关店乡、钱庙乡、李冲回族乡4个乡,共计16个乡级政府;下设38个社区居委会,213个村民委员会。
大通区辖大通街道1个街道办事处,上窑镇、洛河镇、九龙岗镇3个镇,孔店乡1个乡,共5个乡级政区;下设2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51个村民委员会。
田家庵区辖安成镇、舜耕镇、曹庵镇、三和镇4个镇,史院乡1个乡,洞山街道、泉山街道、淮滨街道、新淮街道、公园街道、田东街道、国庆街道、龙泉街道、朝阳街道9个街道办事处,共14个乡级政区;下设9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41个村民委员会。
谢家集区辖谢家集街道、蔡家岗街道、谢三村街道、立新街道、平山街道5个街道办事处,望峰岗镇、李郢孜镇、唐山镇、杨公镇4个镇,孙庙乡、孤堆回族民族乡2个乡,共11个乡级政区;下设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56个村民委员会。
八公山区辖土坝孜街道、新庄孜街道、毕家岗街道3个街道办事处,山王镇、八公山镇2个镇,共5个乡级政区;下设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21个村民委员会。
潘集区辖田集街道1个街道办事处,潘集镇、芦集镇、泥河镇、高皇镇、平圩镇、架河镇、祁集镇、夹沟镇、贺疃镇9个镇,古沟回族乡1个乡,共11个乡级政权;下设有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141个村民委员会。
毛集实验区辖毛集镇、夏集镇、焦岗湖镇3个镇;下设8个社区居委会,37个村民委员会(毛集实验区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,不属于行政区划之列,在行政区划上,毛集镇、夏集镇、焦岗湖镇属凤台县管辖)。
来源:2019年《淮南年鉴》